2025年6月22日凌晨,中东的夜空被美军的轰鸣撕裂,对伊朗核设施的突袭,瞬间引爆了全球地缘政治的火药桶。这并非寻常的军事行动,它是一记响彻云霄的警钟,直指国际法治体系在强权政治面前的脆弱与无力。
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电视讲话中宣称已“彻底清除”伊朗三处核设施,包括福尔多、纳坦兹和伊斯法罕,并威胁若伊朗不“讲和”,未来将面临更大规模的打击。伊朗外长阿拉格齐随即发表声明,严厉谴责美方行径“令人震惊”,是“公然违反国际法和《联合国宪章》”的暴行,并警告将带来“可怕且持久的后果”。这起事件的核心冲突在于:一个主权国家在未经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,对另一个主权国家的关键基础设施发动军事打击,其合法性何在?国际法,这套旨在约束国家行为、维护全球秩序的规则体系,在此刻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?
美国此次对伊朗核设施的军事打击,无论从何种角度审视,都构成对国际法的公然践踏。首先,其行动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,直接违反了《联合国宪章》第二条第四款的核心原则——“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威胁或使用武力,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,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。”这一条款是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基石,旨在防止国家间任意使用武力。其次,美方声称的“自卫”理由,在国际法上站不住脚。根据《联合国宪章》第五十一条,自卫权仅限于应对“已发生之武装攻击”,且需满足“必要性”和“相称性”原则。国际法院在“尼加拉瓜案”等判例中,对自卫权的解释极为严格,明确指出“预防性自卫”的门槛极高,需有“迫在眉睫且不可避免”的威胁,并已穷尽所有非武力手段。然而,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并未显示伊朗已拥有核武器制造能力,其核活动仍在监控范围内,这使得美方的“先发制人”论调显得苍白无力。俄罗斯外交部已明确谴责美国此举粗暴违反国际法,这并非空穴来风,而是对美国长期以来将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之上、持续冲击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又一次警示。
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强调,《联合国宪章》赋予伊朗合法的自卫权利,伊朗将保留捍卫主权和人民的一切选项。这并非空洞的威胁,而是基于国际法赋予主权国家的固有权利。然而,国际法在强权面前的无力感,却在此次事件中暴露无遗。美国对国际刑事法院(ICC)法官的制裁,以及在联合国安理会中对涉及盟友的决议屡次行使否决权,都清晰地揭示了国际法执行的困境:其效力往往受制于大国政治意愿,而非其内在的法律逻辑。国际法并非缺乏条文,而是其执行力在强权面前显得不足,甚至被工具化,导致“选择性执法”成为常态。当某些大国将国际法视为可随意取舍的工具,当《联合国宪章》被视为废纸,国际社会的信任和合作基础将被严重侵蚀,地区冲突的风险将急剧升高。
此次袭击的深远影响不容小觑。尽管美国声称“彻底摧毁”了伊朗核能力,但伊朗议会代表和核安全系统中心报告显示,核设施并未遭到致命性破坏,且未发现核污染迹象。这预示着冲突可能长期化,甚至可能刺激伊朗加速其核计划,以寻求更强的自保能力,从而对全球核不扩散体系构成严峻挑战。此外,中东地区复杂的非国家行为体,如伊朗革命卫队及其盟友,可能借机壮大,加剧局势失控,形成新的安全空档。如果国际社会不能及时弥补这种政策空档,通过有效的多边机制来约束大国行为,并为地区冲突提供政治解决方案,那么我们将面临更广泛的地区不稳定,甚至核扩散的风险。
当国际规则被强权肆意践踏,和平与正义将无所依凭。此次伊朗核设施遇袭事件,不仅是中东地缘政治的又一次震荡,更是对全球秩序的一次严峻拷问。唯有坚守国际法治,通过多边主义而非单边行动来解决争端,才能避免世界滑向丛林法则的深渊。否则,国际法将永远只是强权面前无力的回响,而人类文明的未来,也将被这回响所吞噬。
欣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