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(CPI)同比上涨2.7%,创四个月新高;核心CPI同比攀升至2.9%,环比上涨0.2%。
这一数据终结了此前连续四个月低于预期的通胀疲软态势,经济学家直指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影响终于开始显现。
关税冲击生活必需品
家电价格在6月环比暴涨1.9%,创下近四年最大涨幅。 这一现象源于特朗普政府对钢铁、铝制“衍生产品”征收的50%关税,涵盖冰箱、洗衣机等日常电器。
玩具价格连续第二个月上涨1.4%,涨幅与1980年及2022年高通胀时期持平。 美国约80%的玩具依赖中国进口,关税成本正通过供应链转嫁给消费者。
视频设备价格飙升4.5%,打破1998年统计以来长期下跌的趋势;体育用品上涨1.4%,创18个月新高;工具及硬件价格连续五个月攀升。
就连基础服装如T恤、袜子和运动鞋,也因关税面临未来数月更显著的涨价压力。
为何通胀反应滞后? 企业库存策略缓冲冲击
尽管关税政策于今春生效,其对物价的影响直至6月才明显暴露。 关键原因在于企业提前囤货,为规避关税,零售商在政策生效前大规模进口,库存足以支撑2-3个月。
经济学家希瑟·朗形象比喻,“今年春天囤的货,到夏天就该用完了。 ”随着库存耗尽,企业被迫按新税率采购商品,成本压力最终传导至终端价格。
此外,部分消费需求疲软(如住房、汽车保险)暂时抑制了通胀,这一缓冲效应正在消退。
新关税威胁加剧民生压力
特朗普近期宣布对铜、加拿大木材、巴西农产品加征更高关税,部分措施原定7月生效但推迟至8月,且白宫明确表示“不会再次延期”。
经济学家警告,若农产品关税落地,咖啡、橙子等必需品涨价将直接冲击家庭预算。
“你不会每周买洗衣机,但每周都要买水果蔬菜”,朗指出这类价格上涨对普通家庭的伤害更直接。
供应链依赖短期内难以调整,美国80%的玩具、70%的服装来自中国,而移民政策收紧导致农业、建筑业劳动力短缺,进一步推高生产成本。
美联储深陷降息博弈困局
6月核心CPI同比2.9%仍低于美联储3%的警戒线,为降息留下理论空间。 通胀反弹迫使市场调整预期,数据公布后,9月降息概率从65%降至58%,全年降息两次的概率从93%跌至76%。
特朗普持续施压美联储“立即降息”,要求将基准利率大幅下调至1%。 历史数据显示,1%的超低利率通常伴随6%以上的失业率(如2008年金融危机、2020年疫情期),当前美国失业率为4.1%,经济增速约2%,缺乏降息至1%的合理性。
美联储内部分歧加剧,部分官员认为通胀风险突出,另一些则担忧劳动力市场疲软。 主席鲍威尔坚持“观察关税影响再决策”,强调政策需弹性应对数据变化。
市场反应,分化与观望
CPI数据公布当日,道琼斯指数下跌0.5%,但纳斯达克因科技股上涨逆势微升0.2%。 债市同步波动,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上行4.8个基点至4.48%。
企业层面,丰田、耐克已宣布近期涨价;特斯拉Model Y因零部件关税成本增加1.5万美元,被迫推迟交付。
消费者行为亦现异动:部分家庭恐慌性囤积日用品,罐头销量达平时3倍,反映出对价格持续上涨的焦虑。
深层矛盾,供应链依赖与政策冲突
通胀反弹暴露美国经济结构性弱点,供应链高度依赖亚洲制造业,关税政策试图推动产业链回流,在短期内推高成本。
财政赤字因“大而美”法案进一步恶化,未来十年预计净增3.4-4.1万亿美元,债务占GDP比例或从100%升至125%。
白宫淡化关税影响,财长贝森特称“市场最初反应过度”,私营部门普遍担忧,随着库存见底、假日消费季临近及新关税生效,三季度物价压力可能全面爆发。
经济学家希茨直言,美国经济正面临“滞胀冲击”,通胀更高、增长更低。
欣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