聊到1949年初的“北平没打仗就解放了”这事儿,不少人脑袋里首先蹦出来的名字,肯定是那时候的关键人物、国民党在华北的“剿总”头头——傅作义。
不过,懂点历史的朋友都清楚,一开始傅作义压根没想过要走和平起义这条路。手握几十万大军的他,本来是想硬扛到底或者找机会逃跑的。可没想到,我军势如破竹,一口气就解决了天津的陈长捷和他手下猛将郭景云。这样一来,傅作义也不得不琢磨琢磨自己以后该怎么办了。
可到底是选择和平起义这条路呢,还是硬扛到底?傅作义心里头一直拿不定主意。后来,因为有了一个人的出现,傅作义这才慢慢摆脱了这种左右为难的状态。这个人,就是当时担任国民党华北“剿总”副总司令的邓宝珊。
邓宝珊,老家在甘肃天水,1894年11月来到这世上。他从小脑子灵光,特别爱学习。可倒霉的是,13岁那年,爸妈都走了,家里一下子垮了,他没办法,只能停了学业,出门找活路。到了1909年夏天,还没到16岁的邓宝珊,鼓起勇气去报了新疆伊犁的新军,从那以后,他就走上了当兵这条路。
不过,经过了好几年的社会闯荡,邓宝珊悟出了一个事儿:晚清那时候,封建统治让老百姓过得那叫一个苦,翻身无望。要想过上安稳日子,就得站出来闹革命,把腐烂的清王朝给推翻。所以,在1910年7月,邓宝珊悄悄地加入了孙中山带头的同盟会。
邓宝珊受到革命新思潮的影响,积极投身历史洪流,接连参与了多个大事件,比如“伊犁起义”、“华山起义”,还有“护国”、“三原起义”和“护法运动”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因为表现出色,赢得了孙中山先生的赞扬和奖励。
1924年的时候,30岁的邓宝珊当上了国民第二军第七师的师长。他特别支持孙中山先生说的那三条大方针:跟俄国联手、跟共产党合作,还有帮忙农工。他还特地发电报,请孙中山先生到北方来管国家大事。
得说一下,那时候,邓宝珊还跟我党早期的重要人物李大钊认识了。打那以后,邓宝珊就开始受到我党政治观点的影响,这也为他以后主动向我们党靠近,奠定了很牢靠的基础。
1925年以后,邓宝珊带着队伍去了河南,打败了憨玉琨的部队,他们就在陕县安顿下来。那时候,邓宝珊在部队里头搞了个军官培训班,还选了共产党员胡重差当头儿。没过多久,李大钊又派来个共产党员葛霁云到邓宝珊这儿帮忙,邓宝珊一看,直接就让葛霁云当了秘书长。
邓宝珊虽然是在“老军队”里,但他的脑筋很开明,还主动让我们党的同志到他部队里干活,并且给他们安排重要的岗位。这对改变他手下的部队、提升打仗能力啥的,都起了大作用。
1927年那会儿,蒋介石搞了个大动作,就是“四一二”那场反革命大变脸,他下令抓了好多共产党人和革命的老百姓,因为这,大革命就慢慢垮台了。
但是,邓宝珊将军并没有因此和我党疏远,反倒和不少共产党员一直走得挺近,常联系。对于那些受到打压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,他总是尽力去帮,想办法让他们摆脱困境。
要说谁得到的帮助最让人难忘,那肯定是刘伯承元帅。1927年五、六月那时候,刘伯承他们在四川搞了个“顺泸起义”,可惜没成功。之后,他们就一路颠簸到了西安,那时候,他们身上加起来就剩2块钱的路费了。
那时候,邓宝珊和刘伯承其实并不认识,但邓宝珊一听说这事儿,立马就找人给他们送去了600块大洋,还帮忙弄了个通行证。就这样,刘伯承他们才算渡过了难关,后来才有了轰轰烈烈的“八一”南昌起义。等到全国都解放了,刘伯承元帅见到邓宝珊,还一直念叨着这事儿,不停地说谢谢呢。
“四一二事变”没多久,冯玉祥的队伍就让武汉国民政府给整编了,成了国民革命军的第二集团军。冯玉祥自己当上了总司令,而邓宝珊呢,他成了第二集团军里头第五军的军长。
其实,邓宝珊原本没打算站边蒋介石,但到后来,形势逼人,他没办法,只能离开自己的部队,跑到上海先躲躲。在那里,他碰巧遇到了周恩来。
1932年的时候,邓宝珊被委以重任,成了西安绥靖公署里管甘肃事务的头儿,也就是甘肃行署主任。到了第二年刚开始,原来的甘肃省政府大当家邵力子不干了,邓宝珊就临时接了班,当上了甘肃省政府的主席。
其实,那时候邵力子和于右任他们几个,都特别想让邓宝珊来当甘肃省的政府头头,可蒋介石对他就是不放心,因此一直拖着没点头。
在甘肃工作的时候,邓宝珊给甘肃的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。他阻止了军队乱催款、打扰百姓生活的做法,还向省政府提议,把全省老师的工资和教育经费问题给解决了。他还很好地处理了民族之间的矛盾。虽然邓宝珊职位很高,但他身上没有那些老军阀的坏毛病,既不骄傲奢侈,也不贪污受贿,所以老百姓都叫他“公正不贪的好榜样”。
1936年12月12号那天,张学良和杨虎城搞了个大动作,就是“西安事变”。他们硬是让蒋介石改了主意,不再坚持那个先稳定内部再对抗外敌的错策略,而是选择跟共产党联手抗日。说到这次军事上的劝谏,邓宝珊那是举双手赞成。
之后,张学良没听劝,还是跟蒋介石回了南京,结果就被关了好久。这时候,杨虎城赶紧给邓宝珊发电报,让他来西安帮忙处理事情。邓宝珊心里装着抗日的大事,二话不说就往西安赶,他开始四处奔走,努力让各方团结起来,真是有勇有谋,让人佩服。
抗战一打响,邓宝珊就被委以重任,成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军团的头儿,后来又转到了晋陕绥边区,当上了总司令。
大家都知道,在抗日战争那会儿,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那边,一直没打消反共的想法。他们老想着找茬,多次下令让手下跟我们八路军、新四军对着干,还瞅准机会想占我们的根据地。
邓宝珊将军虽然是国民党军队的一员,但他心里明白抗日才是头等大事,所以不愿遵从蒋介石那些不对头的指令。他和我们陕甘宁边区一直相处得挺好。抗战那会儿,邓宝珊将军没少往延安跑,跟毛主席、周恩来、朱老总这些中共的大领导们,结下了很深的交情。
得提一下,毛主席曾多次亲笔给邓宝珊将军写信,其中有封信是这样说的:“在八年的抗战岁月里,您坚守北线,守护边区,功劳极大,我们时刻铭记。”这充分体现了毛主席对邓宝珊将军的高度赞扬。
1948年8月份,邓宝珊被国民党那边提为了华北“剿总”的副总司令,并且他的军衔也升为了上将。说起来,早在国民军那会儿,邓宝珊就已经是个上将了。不过呢,等蒋介石掌权,他当军职的时候,军衔就一直停留在中将了。
邓宝珊大将军刚接手新职务不久,就撞上了天津沦陷、傅作义麾下的第三十五军全军覆没的事儿。这时候,他心里跟明镜似的,明白国民党大势已去。对傅作义来说呢,现在摆在他面前的,也就那么一条路,那就是投靠人民军队。
没错,傅作义在反复考虑后,明白这确实是他唯一的选择,但关键是,得找个合适的人去跟共产党谈判啊,派谁去呢?
这时候,马占山将军挺身而出,直接对他说:现在正是让宝珊出手帮你一把的好时机!
傅作义一下子明白了过来,他马上安排飞机,把邓宝珊从榆林接到了北平,还让他当上了谈判的总代表,去和林、罗、聂这些我军的代表商量事情。为了让北平能够和平解放,保护这座有着上千年历史的老城,还有里面无数的宝贝和两百多万的老百姓,邓宝珊将军豁出去了,他冒着被抓住的危险,好几次冲过战场,费尽心思,最后终于让北平和平解放了。
1949年1月31号那天,咱们的军队走进了北平城里。这样一来,“平津战役”这场解放战争里的三大战役之一,就算是彻底完结了。
那时候,北平的《新民报》有过这样的说法:“要说傅先生像把锁,那邓宝珊(他)就是唯一能打开这把锁的钥匙。”说真的,北平能够和平解放,邓宝珊将军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,绝对功不可没。
后来,邓宝珊将军又跑到了绥远,帮董其武将军完成了那边的和平解放,就是大家说的“九一九”绥远起义。董其武将军后来跟邓宝珊将军的孩子们提起过:是你老爸带着我一起跨过了那道坎儿的……
1955年9月,在全军举行授衔的大日子里,为了肯定邓宝珊将军在解放人民事业里的巨大功劳,毛主席特别颁发给他一枚一级解放勋章,以示嘉奖。
新中国一建立,邓宝珊将军就当上了甘肃省政府的头儿,也就是主席,而王世泰、张德生还有马鸿宾呢,他们仨则是副主席。
从1950年到1968年,这漫长的18年里,邓宝珊将军一直稳坐甘肃省人民政府的主席和省长宝座。他在这个岗位上,给甘肃的稳定和进步出了不少大力气,成效显著。
特殊时期一到,邓宝珊将军也遭遇了不小的风波,但他一直死死守着真理,理想从未动摇。就算是生病了,他心里还惦记着那些被冤枉的老朋友。
1968年11月27日,邓宝珊将军结束了他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,当时74岁。
都说“强将手下无弱兵”,邓宝珊将军通过自己的行动和教导,让两个孩子都特别有能耐。
儿子邓成城,他以前当过甘肃省政协副主席,还是全国政协委员。女儿邓引引呢,是我们国家早期的石油化工专家,参与过不少大项目,像燕山石化、兰州石化这些我国首批石化企业的设计建设都有她的功劳。特别要说的是,1991年4月,邓引引还被国务院请去当了参事。
将军和他家孩子们都特别出色,真是让人打心底里佩服!
欣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